【梨园:岁月感悟之十七】记得那些不眠之夜

发布时间:2019-12-06 09:48:27   信息来源: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南昌南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往昔岁月】
    写下这篇文章时,已是十七年后的秋天。2002年的11月18日,20岁的我,随着一辆大巴车,第一次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第一次到达传说中的赣浙收费站。
    在去赣浙之前,我已经听说过很多关于她的故事,比如她与浙江相通,连接的是玉山县的梨园,是离家最远的收费站,也是全省最大的省界站,双向24车道 ,常称她为“梨园”。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了很远很久的车,黄昏时终于到达了梨园。映入眼帘是“为江西中部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宣传拱门以及宽阔壮观的24个车道的收费广场。
    让我感受不再荒无人烟的,是热闹地迎接大部队的鞭炮声和欢迎声。拎着大行李,来到预告分配好的房间,桌面摆着水果,上面有张卡片,手写着“欢迎您加入赣浙收费处这个大家庭,希望我们在一起工作顺利!祝您身体健康、幸福美满!”那是我加入赣浙这个大家庭以及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第一次感受到单位的温暖。
    为了迎接12月28日通车,当时沪昆高速浙江段还没有开通,员工们组成了一个先锋队,在邱副总和江平副处长的带领下来到320国道常山收费站发传单,告知司机师傅开通日期,可以上高速啦,拿现在的词叫“引车上路”。连高速公路都是第一次看的我还闹了个笑话,把传单发到三轮车师傅手里,一本正经和师傅说:“师傅,12月28日可以走江西上高速啦。”
    在赣浙处和我一样的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当收费员的同事们,在开通那日,每人收了二三万元的通行费,激动不己,在当时已不是小数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互相攀比谁收得多。第一次当票管中的何琳庆,原来只在工地干过,没有接触过这么多现金,生怕帐款不对,对交上来的通行费数了又数,对了又对,接完对清零点班的款项已是凌晨二三点。排版不熟的梨园报道小组编写梨园的第一份工作简报《梨园通讯》竟是靠一个版块一个版块手工剪裁复印制作出来的。
    就是这样,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老带新、传帮带,从这里起步,在梨园十七年的岁月里,我们都成长了。如今的赣浙收费站,亿元收费员几十位之多,所属的收费员是全线乃至整个集团的精兵强将。何琳庆一直坚守在梨园票管岗直到光荣退休,手上经手的款项上百亿之多却几乎无差错,为梨园传帮带了几届票管,。而当初办简报的新兵蛋子们,已经离开梨园,成长为一位位基层管理人员。
    2003年2月16日,因为浙江地界的高速公路没有开通,从安全角度,浙江封闭了与赣浙相连的320国道球川线,大批的车辆自此从玉山站上下高速,赣浙处自此封闭七个月,赣浙处一边派大部队支援玉山站,一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七个多月中,我们一起学业务、开展文体活动,还一起共同抗击非典SARS……在这里,出去学习的孩子会写家书回来汇报自己集训的情况;每一位员工会为了一个荣誉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只要工作需要,不管身在何处,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转身回来。梨园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凝聚和团结着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大家都离不开它。
    从一个人说最远最偏的收费站到人人身为赣浙人感到自豪,梨温项目建设的“梨温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可亲可敬的邱大伯、青年榜样江平、知心书记张理平、黄振宇、李斌、廖群等等,那一张张面孔和笑容,似乎又展现在我的眼前,仿若昨日。曾经兼任赣浙收费处处长的邱副总,对当时身为梨园简报编辑的我说:小刘,我希望你写一篇报道,以梨园的不眠之夜为题,谈一谈,我们赣浙处的员工为了工作,为了坚守,路不停歇,人不停歇这种精神,这种状态。2003年9月28日省界开通前,我调至公司机关工作,这文也一直没有成章,成了遗憾。
    【重返梨园】
    2015年4月,为了响应中心干部下基层的号召,中心派出一些基层所站管理人员到梨园轮流支援蹲岗半个月。就这样,时隔12年,我又重返了梨园。
    当时的赣浙站正进行动态磅改静态磅工程,绿通司机为了能免费不超限,情愿排着长队也要专挑动态磅走。造成个别车道大排长龙,假绿通为了能逃费,也钻空子夹杂其中。一天的绿通流量大概在900辆左右,一个零点班就有300辆左右,遇上雾天封道,交通事故后之类的积压车辆,通行压力更大。
    绿通验货车道台阶高,车流量大,跑动量更是大。“班长,班长,2道验货”,“班长,班长,5道验货”对讲机里不断传来监控的指挥声,就这样,外场人员五个车道来回跑动,爬楼梯、掀蓬布、取货、拍照、验货,几天下来,我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一天工作疲累后,连回房休息上四楼都不想爬了。在赣浙半个月,我已经习惯了一早起来,打开窗,看看有没有堵车。一大早迎接我们的不是朝霞和新鲜的空气,而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时你已无心欣赏那田园风光,想的是怎么能快速消化那排队的车辆,早早进入备战状态,保畅收费。
    在这里我重新遇到了从稽征分流到这里的老班长陈党生,也遇到了从厨师到一名收费老兵的熊名,有从我离开时就来到赣浙工作十二年的班长张善华,还有大学毕业戴着眼镜一脸斯文的副班长宗秋波,90后的姑娘谢晓云,还有身材微胖,却能在五个验货车道马不停蹄验货的老季。
    他们大多是羞涩的,不善于表达的,但谈到业务,谈到收费,眼里却都闪着光。“一看水果,就知道是哪拉的,看外型,就知道是什么水果,什么车常混装。”张善华侃侃而谈。宗秋波曾被借调到处里机关工作过一阵子,最后自己还是申请到收费车道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觉得在机关和在一线呆是一样的,我们不收好费,公司哪有效益,员工哪能得益”你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在收费员队伍中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乐观从不叫苦叫累的老季告诉我,07年和他一批来到赣浙站的人员只剩下2人,这些年,赣浙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有来,却依然有始终如初坚守在收费岗位的人。他们已经习惯了高压环境工作的生活,不知道松弛是什么感觉,但却很自豪很珍惜现在的工作,在这里能领悟到工作的意义以及辛苦过后幸福的真谛。
    我想,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失去当初开通时那股热情时,在计较谁做得多,谁做得少时,但却有这样一群人默默无闻,尽职尽责,坚守好东大门十几年如一日,其间浸透着每一个人为之付出的汗水与泪水,青春与热情,执着和认真,梨温精神在这里又因“保畅奉献敬业”被重新定义。
    【不眠之夜】
    不曾想有一天她也会出现在时代改革的浪潮中,挟裹在交通时代大发展的洪流中,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美好出行需求,这个全省最大的收费站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梨园建站以来的6000多个日子,每一个都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不眠之夜,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夏日炎炎,一代又一代的梨园人在赣浙这个舞台,书写下无数感动的故事,收获了无数硕果,舞台不在,可精神还在延续,岁月如流,可初心不改。(刘惠芳)
 

上一篇:【梨园:岁月感悟之十六】再见了,梨园!
下一篇:陈本华调研“巾帼鹰西”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