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庆(陈兴明)
发布时间:2025-10-09 10:10:00 信息来源: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南昌南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提到国庆,每个人心中都会泛起不同的涟漪。它不是日历上一个简单的红色标记,而是浸润着时代温度的文化符号,是串联起个人记忆与家国变迁的精神纽带。从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声庄严宣告开始,这个节日便注定与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紧紧相连,在七十余载的时光流转中,酿成了醇厚的家国情怀。
儿时对国庆的印象,总与喧闹的街头、飘扬的国旗和口袋里的糖果紧密相关。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国庆前夕,小城的主干道就会挂满红灯笼,商铺门口早早摆出五星红旗,连文具店都在显眼位置堆着印着“欢度国庆”的笔记本。最期待的是国庆当天的游行——不是电视里天安门广场的盛大场面,而是县里组织的群众队伍:穿着蓝白校服的学生举着花环走过,骑着二八自行车的工人队伍挂着“劳动光荣” 的标语,还有腰鼓队的阿姨们穿着鲜艳的服装,鼓声敲得整个街道都热闹起来。那时的国庆,是童年里一场盛大的“热闹派对”,不懂什么是“家国”,却能从大人们的笑容里、从满街的红色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喜悦与自豪。
长大后,国庆的意义在一次次亲历中变得厚重。大学时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城市的国庆升旗仪式,凌晨四点就站在广场上等待。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远处走来,金属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随着国歌响起,五星红旗缓缓升空,广场上数百人自发地举起手机录像,有人轻声跟着哼唱,有人眼角泛着泪光。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家国”二字的分量:它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的信仰,是无论身在何处,看到那抹红色就会涌起的归属感。
如今的国庆,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庆祝形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有人选择带着家人出游,在长城脚下、西湖岸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人留在城市里,逛一逛国庆主题的文创市集,看一场讲述革命历史的电影;还有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高速收费员、医护人员、公交司机、环卫工人…… 他们用默默付出,让节日里的城市依旧温暖有序。去年国庆,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边疆战士的视频:他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哨所里,对着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身后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配文写着“守护祖国,就是守护家乡的灯火”。那一幕,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国庆不是用来休息的,是用来记住的 —— 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
其实,国庆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假期,它是一个民族的 “集体纪念日”。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到2023年的航天新突破,每一个国庆背后,都藏着中国人民奋斗的足迹。我们庆祝国庆,不仅是为了享受节日的欢乐,更是为了在时光的坐标中,回望先辈的牺牲,铭记当下的责任,展望未来的方向。就像老街上的那面五星红旗,每年都会被新的国旗替换,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愈发鲜明。
今年国庆,我提前和20岁的儿子约好,要一起去爬家乡郊外的那座英雄山。山巅有座纪念碑,刻着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字。我知道这个年纪的他,对家国责任有自己的思考,不再是需要我反复叮嘱的孩子。但我还是想和他站在纪念碑前,讲讲那些在烽火中守护家园的年轻人 —— 他们也曾和他一样,有着蓬勃的朝气,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为信仰挺身而出。或许儿子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认真倾听,但我相信,当风拂过碑上的名字,当我们望着山下日新月异的城市,他会明白:他眼中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而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家国故事”,正等着他用青春与奋斗去书写。这便是国庆于我们父子而言,最珍贵的传承 —— 让年轻的心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带着先辈的荣光,奔赴属于他们的时代征程。
儿时对国庆的印象,总与喧闹的街头、飘扬的国旗和口袋里的糖果紧密相关。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国庆前夕,小城的主干道就会挂满红灯笼,商铺门口早早摆出五星红旗,连文具店都在显眼位置堆着印着“欢度国庆”的笔记本。最期待的是国庆当天的游行——不是电视里天安门广场的盛大场面,而是县里组织的群众队伍:穿着蓝白校服的学生举着花环走过,骑着二八自行车的工人队伍挂着“劳动光荣” 的标语,还有腰鼓队的阿姨们穿着鲜艳的服装,鼓声敲得整个街道都热闹起来。那时的国庆,是童年里一场盛大的“热闹派对”,不懂什么是“家国”,却能从大人们的笑容里、从满街的红色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喜悦与自豪。
长大后,国庆的意义在一次次亲历中变得厚重。大学时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城市的国庆升旗仪式,凌晨四点就站在广场上等待。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远处走来,金属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随着国歌响起,五星红旗缓缓升空,广场上数百人自发地举起手机录像,有人轻声跟着哼唱,有人眼角泛着泪光。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家国”二字的分量:它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的信仰,是无论身在何处,看到那抹红色就会涌起的归属感。
如今的国庆,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庆祝形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有人选择带着家人出游,在长城脚下、西湖岸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人留在城市里,逛一逛国庆主题的文创市集,看一场讲述革命历史的电影;还有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高速收费员、医护人员、公交司机、环卫工人…… 他们用默默付出,让节日里的城市依旧温暖有序。去年国庆,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边疆战士的视频:他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哨所里,对着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身后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配文写着“守护祖国,就是守护家乡的灯火”。那一幕,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国庆不是用来休息的,是用来记住的 —— 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
其实,国庆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假期,它是一个民族的 “集体纪念日”。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到2023年的航天新突破,每一个国庆背后,都藏着中国人民奋斗的足迹。我们庆祝国庆,不仅是为了享受节日的欢乐,更是为了在时光的坐标中,回望先辈的牺牲,铭记当下的责任,展望未来的方向。就像老街上的那面五星红旗,每年都会被新的国旗替换,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愈发鲜明。
今年国庆,我提前和20岁的儿子约好,要一起去爬家乡郊外的那座英雄山。山巅有座纪念碑,刻着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字。我知道这个年纪的他,对家国责任有自己的思考,不再是需要我反复叮嘱的孩子。但我还是想和他站在纪念碑前,讲讲那些在烽火中守护家园的年轻人 —— 他们也曾和他一样,有着蓬勃的朝气,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为信仰挺身而出。或许儿子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认真倾听,但我相信,当风拂过碑上的名字,当我们望着山下日新月异的城市,他会明白:他眼中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而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家国故事”,正等着他用青春与奋斗去书写。这便是国庆于我们父子而言,最珍贵的传承 —— 让年轻的心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带着先辈的荣光,奔赴属于他们的时代征程。
上一篇:于细微处见担当——兼职纪检干事日常工作感悟
下一篇:最后一页